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飲食習慣如何令孩子皮膚更健康?

飲食習慣如何令孩子皮膚更健康?

飲食習慣如何令孩子皮膚更健康?

很多小朋友有一些皮膚乾燥,甚至有濕疹問題。家長也會很努力幫助小朋友,尋找適合他們使用的保濕品或護膚品。其實除了外用的護膚品,我們也要留意小朋友的飲食,最直接的方法當然是多喝水,喝水要喝多少才足夠呢?

原來我們身體對水分的需求,其實深受天氣影響,例如天氣乾燥就需要多些水分、有小朋友的活動量及他流了多少汗。食物裡的水分也影響了他們對水的需求,如果小朋友在大概3至4個小時裡有一次小便,而小便是淺黃色的,也沒有明顯的尿味,大便也不會很硬,不會排便很辛苦,通常都代表水分足夠。

而2至5歲的幼兒一天,大概就需要4至5杯流質,當然是以水分為主是最好的。另外不飽和脂肪酸,例如奧米加3對維持細胞膜完整很重要,它可以阻隔了一些有害的物質,使皮膚比較濕潤及有彈性。如果有皮膚敏感或濕疹等問題,奧米加3脂肪酸更加可以幫助舒緩一些過激的免疫反應。

另外我們要避免一些食物,例如糖果、餅乾及白麵包這些精製的食物,多選擇一些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例如糙米及全麥麵包,這些對控制敏感情況很重要。當然還有抗氧化物質,包括常見的維他命A、C及E,其實這些在不同顏色的蔬菜、水果或果仁中也會有維他命A、C及E,它亦是一些很好的抗氧化來源。

總結來說,要有健康的皮膚,除了要有足夠的水分,每個星期應該食兩次脂肪含量高的魚,例如三文魚或黃花魚,也可以用原味的果仁、水果等等,來代替一些餅乾、糖果作為小食,多吃不同種類的蔬果是比較理想的。

順帶一提,如果小朋友咀嚼能力還未發展良好,有機會進食果仁時怕他噎到,所以我們要找一些例如松子仁,這些比較小的果仁,也是一些可取的選擇。

學習靜觀有助重新認識孩子優點?

學習靜觀有助重新認識孩子優點?

學習靜觀有助重新認識孩子優點?

家長們平時遇到小朋友各種不同的行為問題,都感到很困擾。例如叫他做功課,他又不做;叫他吃飯,他又坐在那裡玩。當小朋友出現很多不合作的時間時,家長就很生氣,可能用一些責備的方式或懲罰的方式去對待小朋友。在很困擾的時候,小朋友也更加不合作,因為他覺得父母很煩,只有一些負面的評價,他的行為就變得日益不合作與不聽話。在靜觀的練習裡,可以幫助父母學習細心地留意此時此刻發生的事,不帶任何的批判感受一下,然後試試用心地跟孩子連繫,留意有沒有一些好的特點。

在靜觀教養的小組裡,我們讓家長們透過靜觀進食,透過五官包括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和嗅覺去感受。例如一粒提子乾,這一刻放進嘴巴裡,感受一下它的質感是怎樣的?它有甚麼變化呢?原來經我們細心的觀察,就會發現原來提子乾是這麽甜的,慢慢放入嘴巴裡面會慢慢融化。

我們就把這種心態轉換去跟孩子的相處裡,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裡,除了他的不合作、發脾氣或鬧情緒外,細心地觀察一下他,去觀察他有沒有其他爸媽是留意不到的東西。在靜觀教養小組裡有媽媽就分享,她留意到除了對兒子不聽她説話時感到生氣外,有些時候很願意去幫她拿一些很重的物件或食物,她覺得兒子是疼愛自己的。

甚至乎有些媽媽會提及兒子平常對聲音可能有些敏感,不過新年搶生菜環節,他很努力地搶生菜回來給媽媽,因為他很想媽媽健康平安。媽媽感受到孩子是很疼愛自己的,媽媽從而在日常生活中,留意多點孩子有甚麼做得好的或者合作的時間。例如當你叫了十次叫他不做功課 ,他有一次願意做功課或者有一次願意默書,媽媽都會很欣賞地告訴孩子:「你今天真是很用心,媽媽很欣賞你。」久而久之,孩子也會感受到自己可以做好,而媽媽也不是那麼煩人,也不是只看重我不好的地方,她懂得欣賞我好的地方,他亦會慢慢改善其行為。

我們在臨床裡都看到親子互動關係中,當父母能夠感受到日常生活細微的地方,孩子有甚麼是願意付出?願意去愛惜父母?或者他有甚麼細微的行為做得好的時候,其實很能幫助兩個人的互動和親子關係,而小朋友自己也感受正面一點,他們的信心也會好一點。

分類
家長園地

父母如何向小朋友表達愛?

父母如何向小朋友表達愛?

父母如何向小朋友表達愛?

父母可能會擔心對孩子表達過多的愛,會造成溺愛,因而不懂如何對孩子表達愛。一般而言,中國人較為內斂,對愛的表現很多時候都不敢說出來。尤其當你本來想表達你很緊張他,但往往變成另一種態度。

有次我在沙田見到一個媽媽和她的小朋友走失了,然後再重聚,重聚後媽媽的表現是怎樣呢?就是捉著他的手打他  ,一邊打一邊説:「我剛剛見不到你,你知不知道我很害怕。我很擔心你,見不到你怎麽辦呀?」

其實大家都知道媽媽是愛他的,但小朋友就感受不到。我經常在講座分享一個例子去表達愛,就是在我小時候爸爸叫了一杯飲料,因為當時錢不多,當叫完一杯熱飲後就問侍應多拿一個杯子。在我面前不停把飲料倒來倒去,想盡快把飲料弄涼,讓小朋友喝的時候不會燙傷嘴巴,而且可以快點喝得到,但我發現如果當小朋友問父母的時候或我問過很多學生的父母,他們都是會答:「這樣會快點變涼。」

家長在回應小朋友時應該表達最深的層次,就是因為我愛你,我不愛你我怎麽會做這事情呢?難道我為旁邊那個做?為旁邊的小朋友做嗎?所以其實我們在生活上很多事情可以表達愛,但有一種事一定要記住,如果你害怕造成溺愛,一定要切記以下兩點。

第一點小朋友可以做到的事,應該要讓他做,你不應該爭著做。第二點就是小朋友犯錯,我們要指正他。在指正的過程中,盡量用到溫柔而堅定,需要嚴肅的時候要嚴肅。但要提醒小朋友記著要説上解決方法,而不是只說NO,只說不對。這樣的話,小朋友是不會進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