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小常見問題 專家為你解答

家長錦囊

升小常見問題 專家為你解答

資料來源:升學專家趙榮德

問:報讀小一計分制度中,孖生小朋友如何計分?若兩個性格不同,應該為方便自己,讓他們報讀同一間學校嗎?

答:其實對於雙生兒是有這樣的制度,一是兩個都錄取,一是兩個也不錄取。如果兩個錄取,兩個孩子也是加5分的 ,所以不是分「大孖」、「細孖」。如果兩個孩子性格不同也沒所謂的,我之前的學校也經常收雙生兒,兩個孩子的性格不同 ,分他們到不同班別就可以了。

因為每個班別會由不同性格的老師教授,不同性格的老師教導不同性格的學生,所以家長放心。別將他們分到兩間學校就讀,這很辛苦家長的。但是直資學校或私立學校就要小心一點,這就可能會出現錄取一個而不錄取另一個孩子的情況。

問:報20間直資或私立小學是否最低消費?

答:這個真的豐儉隨意,每個家長也有不同的情況。有些家長因擔心而報了很多間學校,重點是你去了多少間學校面試。你要預計報了20間學校,撞期情況會很嚴重,但最重要就是不要令小朋友太辛苦,小朋友辛苦你就很痛苦的。

另外一個問題是你報20間學校是甚麼原因呢?有些家長稱想孩子warm up ,即是熱身。其實熱身不需要報20間學校,你開動車子3、4次總可以warm up到吧?所以不需要報20間學校,5、6間也差不多了。而且,小朋友面試得多,其表現是會不斷遞減的,因為小朋友會辛苦和疲累。當放棄或感到失敗,便會打擊他的信心。

問: 心儀小學第一輪面試,與次選小學第二輪面試撞期,兩間也是熱門學校,次選小學有第二輪面試,似乎機會較大,又放棄第二輪面試會浪費小朋友之前的努力。我應該怎樣選擇?

答:家長是否兩間學校都是同樣喜歡呢?如果兩間學校也是那麼喜歡的話,那當然是選擇第二輪面試那間了。因為第二輪面試,很大機會進入第三輪面試,然後就錄取了。如果你不是兩間學校也一樣喜歡,即使你有第二輪面試也沒有用。所以重點是你是否兩間學校也這麼喜歡,而如果你第一輪面試那間是很喜歡的,我覺得應該選擇那間了,因為你很喜歡錄取你的話你一定會去,所以不是基於哪一輪面試來作出選擇而是究竟哪一間學校你最喜歡,你就應該去最喜歡的那一間學校。

問:名校小學會考慮家長背景嗎?會否因為家長未有身居要職而打折扣?

答:如果是官立或是津貼學校,其實沒甚麼地方能填上家長的背景,他只是知道你是否有世襲、分數夠不夠及運氣夠不夠,所以官立或是津貼學校是不會看家長的背景。

但如果你是考直資或是私立小學,就有機會問你的背景或需要填寫這些資料。很多年前的家長也會擔心自己不是做所謂高尚的職業,或是自己的職位也是普普通通,那所學校會否因此而不錄取他的小朋友呢?

我覺得有很多教育工作者,即使是名校也未必看家長的背景,真是看小朋友本身,甚至有些學校也不會面試家長。當然有些名校是很計較,即是計較家庭的收入 或是那個家庭的支援,而這個與家長的職業就未必很有關係。不過家長不要因你自己不是身居要職而決定不報讀那些學校。

小朋友經常發脾氣 家長可如何拆解?

家長錦囊

小朋友經常發脾氣 家長可如何拆解?

資料來源:資深親職教育專家Bally

當小朋友發脾氣,很容易看到父母的處理手法是否一個稱職的父母。如果小朋友大叫大喊,身為父母的能否很快地令小朋友的情緒減低?有些稱職的父母只是很簡單,會馬上蹲下、眼神接觸及抱緊孩子,很溫柔地問:「你為甚麼會哭?不要鬧別扭吧。」

我們第一要令小朋友控制到情緒,如果控制不到情緒,他就甚麼也聽不到。我們不要在他情緒高漲時教他或罵他,他們往往都聽不入耳。如果小朋友發脾氣,而我們的情緒也控制不到,更加大聲地責罵他,他也會愈來愈大聲,所以我們一定要做到教小朋友控制情緒。

我們不時會在超市看到一些小朋友耍別扭、大叫或大哭直至在地上打滾,去到這種情況其實小朋友已經在挑戰成人的底線。如果到時候我們因為怕尷尬或怕不知道別人會怎樣看我們,我們想息事寧人,從而妥協。如果是這樣的話,代表我們在教小朋友下次要達到這種地步,大叫打滾我就會買給你了,如果你不這樣做我就不會買了。所以我們教小朋友一定要身體力行,和不要介意別人怎樣看。

如何處理會比較合適?家長應放下所有事情,蹲下跟小朋友說話:「剛才媽媽跟你說待會不准買東西的,你記得的。如果你真的要發脾氣,媽媽就甚麼也不買。放下所有東西,我們回家。」因為你要想想我們一次兩次三次地堅持,小朋友就會明白他們是不能挑戰父母,他就不會愈來愈大聲。

很多時候家長沒有留意自己的語言表達,可能在鼓勵小朋友哭,其實如果我們經常說:「不要!」當小朋友就會聽到那個字,例如說:「你不要再哭了」,小朋友只會聽到「哭」字。其實我們應該叫他們做甚麼呢?「你應該冷靜下來,擦乾淨眼淚,平心靜氣,我才跟你說話。」如果我們叉起腰很大聲地說:「你試試再哭,信不信我一會兒怎樣怎樣⋯⋯」其實小朋友的行戈大火只會愈來愈嚴重,所以我們要留意我們的言行,要正面地鼓勵他。

如果我們遇到問題,小朋友發脾氣耍別扭、不做功課或不想吃飯,我們很多時候會糾纏在那件事。我們怎樣可以令小朋友盡快做完,然後可以做另一樣事情?我們要想下一個「甜品」給他,例如他很不喜歡做功課,我們可以說:「不如這樣,我們在15分鐘內做完,我們就可以一起看書、看卡通片、砌積木或玩玩具。」這些是小朋友很喜歡和很嚮往的,我們就要不停放大這些事情。

我們要讓他看到將來的結果,是跟他現在的行為掛勾的。如果小朋友在過程中在家裡大哭或耍別扭,家長很多時候都會放他在一個Quiet Corner(冷靜區),叫他先靜靜地平復情緒。可能在他最熟悉最安全的房間內或在他的床上,讓他慢慢停止哭泣。

如果一個稱職的父母有足夠的能力令小朋友思考完,表達: 「媽媽真的對不起 我覺得自己剛才不對。」父母分配角色會更容易,例如媽媽跟小朋友做功課時

小朋友在發脾氣不願做,又大喊大叫。媽媽可叫他:「你現在回房間,坐在自己床上,想清楚自己做錯甚麼。」

然後爸爸或其他人走進房間,告訴小朋友:「你知不知道剛才激得媽媽很不開心,你知不知道她會很生氣?」我們把我們的成人世界、思想及感受告訴他,讓他明白並心甘情願地說:「我真的做錯了,我真的不對,對不起媽媽。」

分類
家長園地

小朋友好害羞 如何增強他們自信?

家長錦囊

小朋友好害羞 如何增強他們自信?

資料來源:家庭婚姻治療師/藝術治療師高詠愛                       

現實中不少家長都覺得自己小朋友害羞,希望增強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多點信心跟別人說話。這其實要看小朋友本身的性格是怎樣,因為有時小朋友會比較慢熱,可能有些小朋友比較怕跟陌生人說話。小朋友較害羞可能跟他們的成長過程有關。

現在很多家長因為工作關係,甚少帶小朋友外出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和交流。這會慢慢會形成他只喜歡和年紀大過他的家人或兄姐溝通,當遇到同年紀較小的朋友時,他就不懂得怎樣一起玩。加上現時許多家長都會幫他們說話,例如他還不懂得表達自己的時候,家長有時可能比較心急:「你是不是想要那個東西?你是不是想這樣那樣。」這令小朋友很多時候他不敢說出心聲。

家長令孩子不懂得怎樣表達自己,或依賴了家長幫他們說話。其實透過很多方式,例如在家裡互動或玩遊戲,都可以幫助小朋友在不同環境跟其他小朋友或長輩溝通。例如透過簡單圖片的桌上遊戲,家長可以問小朋友:「如果我們在球場上遇到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時,可以怎樣呢?如果你想一起玩,你可以怎樣做?」 家人也可以跟小朋友進行角色扮演。

小朋友最主要從環境中學習,從他們的父母、兄弟姐妹、學校、朋友身上,甚至現在很多時會上網看新聞、電視或卡通片,學習一些行為 或說話內容。所以在家裡玩遊戲時 ,都可以做一個好榜樣告訴他們應該怎樣溝通、怎樣去說或怎樣表達自己是最好的。

有時要給小朋友時間去思考如何表達自己,而不是搶著替他們說話或幫他們完成。就算他錯了,也不要說:「不是這樣的!」因為這樣會嚇到小朋友,最好是跟他分析整件事情,應該如何做才是正確的。家長應嘗試跟小朋友分析多點:「為甚麼不可以這麼說 ?因為這樣說話可能會傷害了其他小朋友。如果你這樣跟他說話時,你自己的感覺又會是如何?」當教懂他們一些溝通方法,亦可以幫助他們見到陌生人和在不同環境時去與人溝通。

分類
最新消息

2022-23年度關愛校園大匯演

2022-23年度關愛校園大匯演

如何教小朋友正確發音?

家長錦囊

如何教小朋友正確發音?

資料來源:言語治療師Miss Carley

小朋友學習語言,發音也是重要一環。英文的很多發音是廣東話裡沒有的,不論對小朋友或大人,都是較難掌握。家長可以如何教導小朋友正確發音呢?有甚麼小法寶可以使用?

英語裡的咬舌音對於小朋友甚至大人來說,也是比較難掌握的。我們可以嘗試運用不同的提示技巧,教導小朋友正確的發音。用這發音作例子,其實家長可以嘗試用一些視覺的提示,譬如可以和小朋友一起望著鏡子,讓他看見自己的舌頭,放置於兩排牙齒的中間。

另外,家長也可以用口頭提示,我們要明確向小朋友說:「你的舌頭要放在兩排牙齒中間。」讓他知道要怎樣做。有必要的時候,家長可以加上所謂觸覺的提示。譬如用雪條棒或用匙羹這樣碰著舌頭,要放在兩排牙齒中間,讓他知道不同的發音部位,舌頭要如何放置。

家長也可以嘗試和小朋友玩些簡單遊戲,來訓練他們的聽辨能力,就是小朋友在聽覺方面能否辨認得到對或不對,譬如家長故意讀錯字:「fank you對不對?不對」「thank you對不對?對了」這次我們牙齒要咬著舌頭,又或在紙寫上free和three這兩個字,然後家長讀出其中一個three 「你指給我看是哪一個」;Free「你又指給我看是哪一個」。如果他懂得分辨,在表達上來就更加清楚和容易。

3歲孩子不順他意就大哭大鬧,爸媽怎做才好?

家長錦囊

3歲孩子不順他意就大哭大鬧,爸媽怎做才好?

資料來源:明愛康復服務臨床心理學家余國婷

小朋友很多時候都會有自己的想法,但有時他們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會用哭鬧爭取,而孩子的哭聲往往就像刺中家長的死穴,令家長心軟,繼而妥協,但這其實正正踏上惡性循環。

我們要明白孩子行為出現的頻率,是跟後果有關的。簡單來說如果我們做了一個行為,後果是好的,我們會多做這個行為;如果我們做了一個行為,後果是不好的,我自然就不會再做這個行為。

年紀較小的小朋友對世界的認知和他有甚麼應該做及不應該做,還不能完全掌握。他只有很模糊的概念,所以當家長嘗試解釋給他聽為甚麼你要這樣做或為甚麼你不能這樣做時,小朋友聽完後還是一知半解。

如果一個3歲小朋友在睡覺前鬧情緒,家長可以跟他定一個獎勵計劃。每個家庭的小朋友都會有些不同,家長可以教小朋友:「每晚只會最多說三次請你上床睡覺,如果我說三次內你能夠上床睡覺,你在那天就會有一個貼紙或印章。當你儲到一定數量的貼紙或印章時,就可以換到一個獎勵品了。」獎勵品可以是禮物或是活動機會,例如一家人去一個特別的地方。

 

當小朋友到了晚上不肯睡覺,只想看電視。爸爸媽媽要先提醒他:「現在是第一次提醒你請你上床睡覺。」當他還不去睡覺的時候,爸媽就要提醒他說:「三次內上床睡覺就會有貼紙了。」同一時間爸媽就要拿出記錄簿和貼紙讓他看見。如果他還未上床睡覺就跟他説:「第二次了,請你上床睡覺,現在上床睡覺還是有貼紙的。」如果第三次之後他還是沒有做到,爸媽就要跟他説:「今天已經説了三次你都沒有上床睡覺,我們沒有貼紙而且要收拾東西了。」

小朋友可能會因而鬧情緒和哭,會鬧著想要貼紙,也會鬧著想看電視。這個時候家長最重要就是不可以讓步,不可以讓他成功看到電視或成功取到貼紙。因為如果他能夠成功取得貼紙或看到電視,小朋友就會學到一件事情,只要他鬧情緒鬧得愈久,就會得到一個很好的結果。

家長在這個時候需要很堅持,同一時間也需要有心理準備,就是時間不會很短。家長可以不斷提醒自己這個持久戰一開始是比較困難,但之後會慢慢變好。當小朋友持續哭鬧也沒有貼紙或沒有電視看的時候,小朋友就會慢慢學到一件事,就是鬧情緒是沒有用的。除了沒有用,連貼紙也沒有,兩個都是不好的事情。慢慢地他就不會用這個方法,會嘗試做到父母要求他做的事情以取得貼紙。

家長很多時候覺得用獎勵計劃或用獎品引誘小朋友做一些事情是不好的,他們會覺得這是一個賄賂小朋友的行為。但其實獎勵和賄賂最大的分別是時間,通常賄賂就是小朋友已經不合作了,家長才提出如果你現在上床睡覺就會有貼紙,這就屬於賄賂。但獎勵是事先已經定好,而不是在他發脾氣或鬧情緒的時候才說出來,讓他們有動機做一些好的事情。

獎勵品對於他們來說就是提高動力,獎勵品可以是禮物或食物,如果家長覺得過於物質化,也可以是活動機會,或是一些口頭上讚賞。口頭上的讚賞也會提高小朋友的動力,當小朋友慢慢長大的時候,這種獎勵的情況未必需要這麼外在化,他會慢慢由父母口中或手中得到獎勵品,變成在自己心中出現獎勵品。

當他慢慢做好的時候,已經不需要外在的動機。因為他會給予自己動機,就會覺得我已經長大了,我可以做到了,我已經更加聰明了。所以說獎勵計劃是不需要一輩子做下去,但是我們需要在一開始他不明白世界的時候,價值觀還未很強的時候,給予他一個小小的動機,久而久之可以慢慢減少獎勵品。

最後家長要明白一件事情,獎勵計劃也有很多因素要加在一起才會成功。家庭裡的大人也要一致做到這個獎勵計劃,不可以只是爸爸給貼紙,媽媽不給貼紙。

第二,我們需要貫徹。第三,有些事情需要很即時,即是當晚發生了馬上就要給貼紙,不可以儲起一個星期才把貼紙給他。第四,需要靈活彈性。如果小朋友每次想要換的禮物都不一樣,我們也要配合,不可以每個月都換同一份禮物。

如果家長在家裡定了獎勵計劃也覺得沒有甚麼用,有機會是這些細節有地方需要再調節。如果家長覺得沒太大作用時,可以找老師或一些社區的社工或一些專業人士,討論一下獎勵計劃有甚麼地方可以再調節得好一點,令小朋友可以做好這個好行為。

家長如何幫助幼童在心理同生理上適應小學生活?

家長錦囊

家長如何幫助幼童在心理同生理上適應小學生活?

資料來源:香港教育大學社會學講座教授趙永佳教授

2023年已過了3個多月,暑假很快又會到,然後又到9月開學日。這意味著一班K3同學

準備迎接小學生活,但這班同學過去3年幼稚園生涯,大多都在疫情下的網課經過,甚少面授課程,又少機會與人接觸。家長可以如何幫助他們在心理和生理上適應升小生活?

升小一的同學最多只是等於K2程度,因為他們最少有一整年沒有回學校上課,而從幼稚園到小學,本來就已經有很多東西要適應,例如上學時間、在學校裡一些生活上的細節,甚至整個周期和學習模式都不同了。幼稚園一節課大約20分鐘左右,然後已經要轉另一節課,但是在小學可能是35分鐘或以上,很難維持集中力,所有這些問題,都會對小朋友造成很大的適應問題。

如何跟小朋友說明幼小交接的變化才是最好呢?首先家長不要太緊張,有很多小學會舉辦模擬課程,會有適應週,亦可參觀學校。小學比幼稚園大,小朋友可能會感到很高興,因為有很多不同的設備,他可能會有很多期待。但是我覺得有些事情要先開始才知道,太早和他說太多也沒有用,只能告訴他:「對,學校就是這樣。」

另外,有些事情小朋友現在還未能做到,並不代表他做不到,要待他長大。家長很多時候都是這樣,有些事情是沒有辦法,不能勉強的,而是要等待小朋友成長到那個階段才能做到,要記住每個小朋友的成長速度都不同。剛開學後他們放學回來,可觀察他情感的轉變,如果看到他有這些情況就要注意了。

小朋友的適應是需要時間的,但有時家長也要適應。在幼稚園我們稱為Homeroom(固定上課地點),由一名老師帶領,所以小朋友只會經常看到一兩位老師。如果在家長參與或家校協作時,很簡單只要找回那位老師便可。在小學,每個科目都有不同的老師,所以有時候出現狀況時,我們就要思考怎樣和老師溝通。

分類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家長園地

面對小朋友不誠實的行為時該怎麼處理?

家長錦囊

面對小朋友不誠實的行為時該怎麼處理?

資料來源:家庭動力心理輔導員賴舜薇

小朋友每次做功課,都訛稱自己肚痛、要上洗手間或想睡覺,千萬種謊言與藉口。重視品格培養的家長自然會感到嬲怒,因為他們對子女不誠實的行為都是零容忍的。但為甚麼孩子總是逃避做功課?為甚麼他們又要以謊言去掩飾呢?

小朋友逃避做功課,很多時不是他們不願意做,而是做不到。小朋友都會希望自己又乖巧又聰明,但當他們發現自己做不到功課,便會認為自己不夠聰明。他無法接受,便會以說謊來掩飾和逃避。一般而言,智力正常但有學習障礙的小朋友,他們的學業表現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但在其他方面,他們一樣可以表現出色。而且不論他們智力水平高低,只要使用對的方法,加上適量訓練,他們亦能建立相應能力。

但人為甚麼會說謊呢?當一個人覺得自己處於不安的環境時,便會啟動防衛機制保護自己。而說謊便是其中一種以逃避方式來應對危機的表現。如果家長希望幫到子女,便要讓他勇於說真話,這樣家長才能理解子女真正不明白的地方。

如何令子女勇於說真說話?你要讓子女知道,即使他不夠聰明,你依然會這麼愛她,以他為喜樂,對他有耐性,並且會一起想辦法協助他解決困難,從而建立他的安全感,讓他安心透露內心的不明白與困難。但相反,若其經驗令他認為因他不夠聰明,會引來媽媽對他發脾氣及埋怨,他便不敢說真話,甚至啟動自我保護機制,用大人一看便能拆穿的謊言保護自己。

這時候孩子不但無法保護自己,更會惹來更大的麻煩,因為媽媽會更生氣,便會主動認錯,又會承諾不再說謊。惟事實上,他功課的困難並未解決,形成造成惡性循環。因此,我們鼓勵家長學習接納子女的不足,令子女對你有信心,覺得安全,自然對你敞開心扉。

升小後同學面目全非,如何協助小朋友適應?

家長錦囊

升小後同學面目全非,如何協助小朋友適應?

資料來源:心理學家李偉堂博士

小朋友在幼稚園期間,由N班到K3也有四年的時間,他們也會認識到一些朋友,有他們的朋友圈子。但K3暑假過後,升到小學卻突然完全不一樣了,或者可能有一兩位同學是同校升小,但亦可能在不同班別,因而造成憂慮及不快。

當然,有些小朋友升上小一認識新朋友便忘記了幼稚園的好同學,但有部分可能因為他的社交能力,真的相對比較需要時間栽培,所以他會比較關心以前幼稚園的小朋友。

家長可以保留幼稚園小朋友的聯絡方法,尤其現在大多都有些幼稚園家長群組。當小朋友9月開學了,他有機會發現到不像幼稚園時,有幾個朋友跟他玩和聊天,他便會開始萌生了,不喜歡上學的想法。這時候家長可以幫忙聯誼一下,譬如家長可以和相熟的小朋友媽媽說:「我的兒子很想念你的兒子。」

讓這兩位小朋友之間還有聯誼,屬於一個過渡期。升上小學後,經過長一點時間,他們也會認識新朋友。但在過渡階段,我們也想讓他知道幼稚園的好朋友,其實你也是能找到他們的,他不是消失了。直至他在小學認識了新的朋友,這些他便會慢慢放開了。

但是如果除了剛才所說朋友的分離,令他或多或少會有不同的焦慮。例如小朋友真的很不想上學,令媽媽很煩擾,甚至回來後會哭,或者是不願換校服。畢竟小一入學後,他的世界完全改變了,很熟悉的老師、環境和比較輕鬆的上課模式,上小學後便截然不同。

通常小朋友放學後跟你說:「我今天很想念你!」這句說話其實是魔術語,魔術語在哪裡?很多家長不知道的便會直接回答:「我也很想念你。」但是他不明白小朋友放學的時候跟你說:「我很想念你。」其實已經說明他今天應該有些困難出現了。

 上學其實很忙碌的,每個課堂要聽課,又要做堂課,小息時也要玩,然後就是吃午餐,節目是很充實的。35分鐘後又轉另一位老師,又要學新東西了,其實沒有空間讓他坐著放空,想起爸媽。但是當不順利的時間一出現,他第一時間便會想起爸媽,因為爸媽才是他最強大的後盾。

所以如果小朋友一放學便很主動地說:「我今天很想念你。」家長應問他:「在做甚麼事情時最想念我?」那我們便比較容易知道他面對甚麼的時候,可能小息沒有朋友陪伴的時候?上課時老師問問題不懂得回答的時候?他聽不懂的時候?這令我們更清楚知道怎樣幫助他。

父母如何向小朋友表達愛?

家長錦囊

父母如何向小朋友表達愛?

資料來源:親職教育專家Ken Sir

父母可能會擔心對孩子表達過多的愛,會造成溺愛,因而不懂如何對孩子表達愛。一般而言,中國人較為內斂,對愛的表現很多時候都不敢說出來。尤其當你本來想表達你很緊張他,但往往變成另一種態度。

有次我在沙田見到一個媽媽和她的小朋友走失了,然後再重聚,重聚後媽媽的表現是怎樣呢?就是捉著他的手打他  ,一邊打一邊説:「我剛剛見不到你,你知不知道我很害怕。我很擔心你,見不到你怎麽辦呀?」

其實大家都知道媽媽是愛他的,但小朋友就感受不到。我經常在講座分享一個例子去表達愛,就是在我小時候爸爸叫了一杯飲料,因為當時錢不多,當叫完一杯熱飲後就問侍應多拿一個杯子。在我面前不停把飲料倒來倒去,想盡快把飲料弄涼,讓小朋友喝的時候不會燙傷嘴巴,而且可以快點喝得到,但我發現如果當小朋友問父母的時候或我問過很多學生的父母,他們都是會答:「這樣會快點變涼。」

家長在回應小朋友時應該表達最深的層次,就是因為我愛你,我不愛你我怎麽會做這事情呢?難道我為旁邊那個做?為旁邊的小朋友做嗎?所以其實我們在生活上很多事情可以表達愛,但有一種事一定要記住,如果你害怕造成溺愛,一定要切記以下兩點。

第一點小朋友可以做到的事,應該要讓他做,你不應該爭著做。第二點就是小朋友犯錯,我們要指正他。在指正的過程中,盡量用到溫柔而堅定,需要嚴肅的時候要嚴肅。但要提醒小朋友記著要説上解決方法,而不是只說NO,只說不對。這樣的話,小朋友是不會進步的。